摘要:战略规划是大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大学发展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包括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确立目标、创新文化和促进跨越发展等。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命周期和发展形势,设计大学发展愿景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编制大学战略规划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经验表明:目标导向理论、资源匹配理论、人力增值理论、组织再造理论和文化创新理论等对做好大学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要使战略规划成为指引大学前行的灯塔,必须提高战略规划的质量,为此,可以采用系统规划法、全员规划法、全要素规划法和战略研究法等方法。
关键词:大学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作用;战略规划的内容;战略规划的方法
战略规划是大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大学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愿景蓝图、路线图和实施方案。在我国大学,人们对战略规划并不陌生,几乎所有大学都制定或曾经制定战略规划,但大多数战略规划都没有对大学发展发挥多大作用。这种状况一方面使人们对大学战略规划产生了很多误解和非议,甚至认为大学战略规划毫无作用;另一方面,因没有明晰的大学战备规划,大学发展往往沿袭固有的模式,效率低下,甚至停滞不前或滑坡。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已经进入了推进发展方式转换的阶段,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大学战略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效地利用战略规划促进大学转变发展方式,以提高发展效率,加快发展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办学水平和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的问题。
一、大学战略规划的作用
战略规划是大学在面对复杂形势时所选择的符合自身发展要求、面向未来解决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工作方案。战略规划的作用不是在当下,也不在短期,它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显现出来,一旦它显示出来,就会对大学发展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使办学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使办学层次与功能得到关键的提升,使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得到根本的改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要求,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大学应当对自身发展有所依循,保证发展方向符合社会预期和自身应有的办学定位。因此,就战略规划而言,大学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战略规划及发挥它应有作用的问题。大学战略规划能不能发挥作用、能发挥什么作用,不是由人们的一厢情愿所决定的,而是由大学发展需求和战略规划的质量所决定的。从理论上讲,战略规划对大学发展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大学不再是精致单纯的社会组织。今天的大学办学规模庞大,学科专业众多,机构单位林立,功能多种多样,不仅如此,各种外部社会组织对大学的影响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大学办学的价值多元,且有的相互冲突,矛盾贯穿办学全过程,比如,知识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以及行政价值等都对学校办学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显然,大学需要协调好这些各不相同的价值,保持它们之间应有的张力,使其在学校发展中达到某种有利的平衡状态。要达到这种平衡,全校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统筹办学行为。战略规划具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它既能使大学办学超越各群体、各单位、各学科专业、各种功能的价值导向,又能兼顾和协调其存在及其不可或缺的要求,而且还能够整合各种不同的价值,提出和谐统筹的发展价值取向,使全校一盘棋,协调行动,从而实现办学的一致性。
(二)研判形势,明确方向
大学不再是自给自足、封闭办学的社会组织。今天的大学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要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需求导向已经成为很多大学办学的第一选择。社会需求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而多样的;既有所在地方或区域的需求,又有国家甚至国际的需求;既有现实的需求,又有长远的需求;既有民众个人的需求,又有企业行业和各种相关社会组织的需求。可以说,社会需求具有无限性。但大学是有限的,功能也是有限的,大学不可能满足社会无限的需求,必须做出判断和选择。难以判断、难以选择,正是很多大学办学中的困扰所在。战略规划具有研判形势,明确发展方向的作用,它能基于发展形势为大学做出选择,使大学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在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保持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的多元价值。
(三)确立目标,布局重点
大学不再是发展无目标、目标模糊不清或目标游离不定的社会组织。今天的大学往往是大型的、资源消耗性社会组织,学校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爬坡过坎、向高水平发展目标进发的阶段,学校所需要的资源是巨大的,如果不能聚焦发展任务,节约宝贵的资源,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消耗,降低时间成本,提高发展效益,其发展将难以如人所愿。战略规划具有确立发展目标,谋划重点发展布局的作用,它可以在大学发展的众多任务中,从学校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在兼顾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抓住关键性发展需求,前瞻性地选择对学校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任务作为战略目标,进行重点布局,集中优势资源,谋求转型升级发展,从而使办学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达成发展目的。
(四)创新文化,优化生态
大学不再是一种依赖历史传承就能屹立于世的社会组织。虽然历史传统在大学办学中有着重要影响,但在竞争无处不在的当今时代,大学不仅应当参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还要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甚至参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竞争,从而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我国大学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内部文化因循守旧,生态环境欠佳,学科专业生态、人际关系生态、领导管理生态等均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严重影响了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具有促进大学文化创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它是一种基于大学长远发展需要而对影响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设计的富有进取性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要在大学培育一种创新的基因,消解惰性文化,使学校成为创新发展的社会组织,建立内外关系协调、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为学校在系统内外竞争中保驾护航,服务学校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五)促进发展,实现跨越
我国大学不能再慢腾腾、亦步亦趋地发展,必须解决一些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实现跨越发展,才能发挥后发优势,跟进和赶上先进国家大学发展的步伐。历史地看,我国大学发展历史较短,整体上都是属于非常年轻的学术组织。据统计,1949年我国有普通大学205所,1978年普通大学数增长到598所,到2018年,这一数据激增到了2663所。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从1949年到2019年的70年我国大学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由于后来的合并、停办、调整等,在2663所普通大学中,拥有7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大学不到200所,拥有4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大学少于500所。也就是说,有2000多所大学都是近40年创建的,更确切地说,是近20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建立的。积累不足、底蕴不厚是我国大学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后发大学必须发挥后发优势,轻装快进,才能跨越先进国家大学长期发展积累的深厚底蕴。战略规划的作用已为很多后发大学的成功所证明,它具有促进学校快速发展,超越一些老大学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作用。它是一种能够促进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能使大学办学目标集中、资源聚焦、重点突破、梯度跃进,实现超常规发展,在较短的时间使办学水平和质量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对于我国大学而言,战略规划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战略规划的作用不容置疑,但为什么又有那么多大学制定了战略规划,却仍然改变不了因循守旧、慢腾腾发展的局面?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却是不能回避的:一是大学对待战略规划的态度存在偏差。很多大学将编制战略规划看作是在特定时间所开展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以为只需例行公事地编写一份规划文本,按照相关程序讨论和审议通过,上交政府主管部门就完成了规划任务。殊不知,战略规划的本质并不在于规划文本本身,而在于战略思路和规划设想要深入干部、教师心中,成为干部、教师行为的指南,指导大学发展的航标。应付差事的战略规划只具有文本意义,往往缺少战略思路和规划设想,完全不足以指导大学办学与发展。二是战略规划的质量不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编制战略规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编制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在我国大学,不论是相关领导还是规划部门人员,大多都缺少相应的教育或培训,往往主要是根据个人经验或一般认知来理解和完成战略规划编制。战略规划质量不高不足以对大学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不重视战略规划的实施导致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算是“事出有因”,战略规划对大学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能令人满意也就成为必然了。
二、大学战略规划的内容
战略规划是着眼大学长远发展需要,对学校整体发展方向及进程所做的设计。根据规划时限和发展要求的不同,大学战略规划不仅有中期规划、远期规划和中远期规划之分,还有学校整体事业规划、部门(专题)规划和院系规划之分。不同类型规划的侧重点和要求不同,规划的内容也存在差异,有的差异还非常大。所以,大学战略规划的内容应根据规划的类型和要求确定,难以一概而论。仅就大学整体事业发展战略规划而言,其内容就非常丰富,一般来讲,其框架体系主要包括:对学校过去和现实发展的总结分析,未来一个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主要战略措施、保障条件和实施策略,等等。因为规划传统、规划主题和重点不同,大学相互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不论什么规划,都应当针对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编制规划不只是例行公事地完成文本编制,而是要通过制定战略规划,设计解决制约大学发展关键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战略规划的内容主要是问题解决方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研究”和“两设计”上。
(一)研究生命周期,总结经验教训
大学战略规划是大学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针对大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设计的发展思路和建设路径,也不是东拼西凑就能凑出来的,相关的发展思想和思路应当源于大学内在的发展需求,与大学发展的现实动因相吻合,但又高于现实的动因,其目标指向是大学对长远发展形态的期待。解决方案是连接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前瞻性谋划。它所追求的不完全是大学现实发展的常规性延展,而是以现实为起点,通过总结办学的经验教训,从办学的历史和现实获得未来发展的灵感,从而为大学谋求超越常规性发展而做出的创新性设计。要对大学未来发展的解决方案进行高质量的设计,必须研究大学发展本身。大学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大学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大学战略规划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在生命周期理论看来,大学都是生命组织,从创办开始它们就具有了自己的生命,随着办学历史的不断延长,其生命力也将不断增强。从创办到发展得比较满意,大学的生命过程一般要经历创业期、兴业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学发展的任务不同,要求各异。创业期的主要任务是建基立业、建章立制;兴业期的主要任务是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成熟期的主要任务是常规办学、高水平贡献。以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研究大学发展,就是要弄清楚大学发展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明确在特定发展阶段学校发展的要求和主要任务,为准确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持。在大学战略规划编制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是目的,探索学校跨越现阶段发展形态,提升生命周期的阶段或层次才是目的。每一所大学的发展之路都不可能是一片坦途,总结经验教训是扬长避短、轻装快进的前提。根据大学发展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点,研究大学发展过程,瞄准成熟阶段的发展要求,审视过往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厘清学校发展思路,找准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以便对学校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进行精准定位。
(二)研究发展形势,明确内外需求
大学已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策源地,不再是自我欣赏、不食人间烟火的自我循环组织。大学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一定人口规模的城市或地区,如果缺少了大学,这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很难令人满意。因此,大学发展既要眼睛向内,又要扩大视野,做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战略规划既是大学基于内在发展需要对未来发展形态所做的设计和谋划,又是大学面对外部发展机遇和挑战所设计的富有竞争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应对策略。战略规划编制不能闭门造车,应当研究外部形势,内外结合,将大学的内在发展要求和外部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内外结合的战略规划才能使大学发展脚踏实地,面向未来,既能遵循自身发展逻辑,又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抓住发展契机,积极面对外部挑战,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从而达成规划期的发展目标。
研究大学发展形势有多种方法,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比如,在很多大学编制战略规划的时候,在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中经常采用的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法)、PEST分析法(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分析法)等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采用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方法时,主要是运用其基本原理,至于具体的技术,则需根据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取舍。在一些大学编制战略规划时,比较多地采用圈层分析法,以对大学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由近及远、由相对比较微观的视野到更为宏观的视野进行分析,以更准确地把握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所谓圈层,是指一定地理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其对大学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就一般大学而言,圈层分析是把大学所处的外部环境根据一定的维度划分成若干圈层,对不同圈层与大学发展的关系,包括不同圈层与大学之间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不同圈层对大学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不同圈层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大学发展的影响等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并从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中认识大学的未来走势以及对大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变革因素,以便为编制大学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一般而言,圈层分析主要在三个圈层开展,包括大学所在地区或区域需求分析、国家需求分析和国际需求分析等。通常来讲,与大学距离越近,圈层对大学的需求越具体;与大学的距离越远,圈层对大学的需求越宏观或抽象。不论具体还是抽象,它们都是大学必须正视的,是编制战略规划不能忽视的。在运用圈层分析的时候,也可以结合SWOT分析和PEST分析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大学发展形势。
(三)设计发展愿景,规划发展方略
我国大学少有愿景意识,对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较少关注,更少清晰的描绘。战略规划是对大学未来发展做出的理性设计,尤其是整体事业发展规划,应当在一定的时空关系中,针对大学事业发展的理想状态与现实基础,找到发展的坐标方位,描绘出发展路线图,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主要任务。也就是说,战略规划是建立在对大学发展愿景所做设计基础上的,没有清晰的发展愿景,战略规划可能迷失方向,发展路线图也可能只是拼凑出来的,不符合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编制大学战略规划,必须做好愿景设计。愿景是基于大学发展规律、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所提出的未来发展形态,是大学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全体师生员工对大学未来的憧憬,是举办者对大学长远发展的科学定位,是社会对大学常态化办学的美好预期。愿景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随意捏造,也不能简单化地类比,战略规划人员应当开展严谨而科学的研究,将大学置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中,运用大学发展原理,准确把握大学生命周期,开展愿景设计,展现学校发展的美好蓝图,为进一步设计学校发展路线图和施工图打好基础。
设计大学发展愿景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战略设计理论是一套设计大学发展战略的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设计发展愿景。在战略设计理论看来,战略是大学规划的关键,没有战略的规划是缺少灵魂的规划,是平庸或低质的规划,因此,编制大学规划离不开战略设计。就战略本身而言,它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愿景、目标和重大行动,其中,愿景又是重中之重,它是设计目标和重大行动的依据。运用战略设计理论开展愿景设计,需要在大学发展的时空坐标中前瞻性地对学校成熟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积极而明确的设计,将一所理想大学的主要形态清晰地描绘出来。愿景设计是战略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愿景设计的要求主要是:第一,将大学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考虑。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无视现实,还不能简单地在历史与现实的梳理中对大学未来发展进行定位。未来发展既是历史和现实的延伸,又将实质性地超越历史和现实,因此,愿景设计要在延伸与超越中推导大学未来发展形态。第二,不能孤立地看待愿景。大学发展愿景像一幅写意画,尽管意境美好、令人向往,但它毕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这样就可能令人对大学发展愿景产生误解,认为它对大学发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战略设计中,应当将愿景与目标和重大行动关联起来,目标是愿景的阶段性发展状况要求,重大行动是愿景导向的办学行为。要在准确定位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结构化设计,使大学办学既保持内在的统一性,又能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解决学校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进程中,不断增进办学的有效性,提高办学质量。
(四)设计保障措施,协调常规办学与战略管理
大学战略规划是具有实践价值的学校发展路线图和施工图。大学发展应当遵循自身生命运行轨迹,持续高质量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有效的、健康的。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离不开战略规划,离不开在描绘大学未来发展图景的同时,谋划具体的工作举措和办法,将心目中和纸面上的发展设计落实到实际办学中来。所以,设计保障措施是大学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没有保障措施的战略规划缺少了基本要件,是不完整的,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保障措施是保障战略意图付诸实施的措施,从根本上讲,它不是常规的工作要求或工作方案,而是根据未来大学发展目标和任务,在常规办学活动之外设计的解决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发展目标和任务等所要采取的新的办学活动或举措。
在大学战略规划付诸实践之时,学校师生员工都有各自的教学、科研、行政和学习之责,这是常规的办学要求,是学校惯性发展、周期性运行的基础。战略规划是要在常规办学、惯性发展之外,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是要“做加法”的,也就是战略发展。很显然,在编制战略规划的时候,处理好常规办学与战略管理、惯性发展与战略发展的关系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因为战略管理和战略发展必然会改变现有的办学格局,会对部分学科专业、部分单位和部分人员的工作做出调整,提出新的要求,对全校发展做出新的安排。这就需要在编制战略规划的时候运用均势治理理论,对学校发展任务和要求展开均势治理,保持学校发展所涉各方关系在调整与变动中的平衡,使惯性发展与新发展达到有机统一。均势治理理论是一种根据战略管理要求,对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矛盾关系进行战略协调,建构与战略规划实施要求相匹配的平衡关系,以创设有利于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办学氛围和条件的理论。要实现均势治理,一是在涉及部门、单位和人员利益问题的时候,少“做减法”,尽可能不削减相关人员的利益,保证他们常规的利益不因学校追求新的发展而受影响;二是争取新资源开办新项目,这是“做加法”,新项目是战略发展不可缺少的,要根据能够争取获得或利用资源的情况设计和安排新项目;三是在整体或局部发展格局调整中保证多数人的发展需要。战略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战略调整不可能确保每一个人的利益不受影响,但应保证多数人的发展需要,以减少调整可能引发的震荡,避免消极效应扩散。根据这样的思路设计保障措施,有助于大学战略规划在最大范围得到认同和接受,从而保证战略规划得到平稳实施。
三、大学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
大学战略规划是对学校未来发展形态的理性设计。一些大学规划编制人员对理性设计的要求不甚明确,往往凭经验来编制战略规划,或者参考其他相关大学的规划,写出本校的规划文本。这些做法都不符合大学战略规划编制的要求,这样编制出来的规划不可能对大学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上文阐述了在战略规划的某些方面运用相关理论的要求,实际上,不论是哪一种战略规划,整体上都不能没有理论的指导。也就是说,所有战略规划都应是基于相关理论编制完成的。就一个战略规划而言,它应当是以某种理论或若干种理论为依据,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规划方法对大学未来发展所做的设计。掌握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是开展科学设计、编制高质量战略规划的根本要求。
(一)目标导向理论
目标导向理论是一种在大学战略规划编制中用来作为学校发展整体设计依据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是以确立大学发展战略目标为根本,围绕目标设计学校在规划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提出实现目标的主要战略措施和保障条件。目标导向理论的关键在于确定符合大学发展要求的目标,如果所提出的目标不符合大学发展要求,是不足以成为学校发展导向的。大学发展目标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迎合某些不切实际要求的标语或提法。实际上,我国大学从来不缺少目标,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在不同时期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但很多大学又似乎从来不把目标真正当回事,只有在一些例行性、仪式性的会议上才将目标醒目地张贴到墙上,或写入会议文件,以示对目标的重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不论是重要决策还是日常行为,都罕有以目标为依据的,更少有大学认真地对目标实现的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新的发展要求。这样的目标不是大学战略规划应有的目标,它们只具有形式上或言语上的目标标识,不具有实质意义的目标内涵,对大学发展没有作用。所以,它们不能作为大学发展的导向,更不能成为大学战略规划的依据。
作为大学发展导向的目标是在对学校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或归纳出来的。每一所大学都应有自身的发展目标,有意义、高质量的目标是统领大学发展的纲领。目标是根据大学发展愿景所确立的分阶段发展要求,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大学发展的目标链。目标链将大学今天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愿景连通起来,为大学发展铺设了前行的阶梯。所以,大学发展目标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系列的发展任务要求。建立在这样的行动任务基础上的发展规划有助于提高和增强大学发展的合理性,保证少走弯路,节约发展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提高发展效率和质量,促进学校向生命周期的更高阶段迈进。
(二)资源匹配理论
大学战略规划不是空中架屋,规划的每一项工作或项目都需要有相配套的资源,这样才有助于保证规划付诸实施,发挥规划指导办学的作用。所以,在编制大学战略规划时,资源匹配理论常常被用作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以凸显资源在规划编制及其实施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大学战略规划所需要的总成本性支出应当以大学所能获得和利用的资源为基础,要在规划与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以确保规划拥有可靠的资源作基础。所以,在规划中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总的成本性支出。这是针对大学发展规划期所有规划任务和项目进行的成本预算,这里的成本既包括所需要的资本,又包括所需要的非资本性资源,比如,教学和科研所需要的场地、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材料和技术力量等。第二,大学所拥有和可利用的资源。它包括大学在规划期所能获得和争取的所有资本以及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利用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所拥有的可用资源。毫无疑问,大学战略规划所需要的资源将超出学校目前所掌握的资源,规划的实施离不开新的资源支持。这些新资源不仅包括学校在常规拨款和其他所掌握的资源以外能够争取的新增拨款和相关资源,而且包括学校不拥有但却可以争取利用的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生产设施、培训与研究条件和技术力量等,甚至包括国际合作资源。明确这两点,不但对规划的实施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使大学在编制战略规划时解放思想,不受自身所拥有和掌握资源的限制,大胆谋划未来发展大计。
我国大学战略规划一般不缺乏对未来发展的畅想,也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但却少有与资源相关联的规划,似乎只要把发展蓝图描绘好了,编制规划的任务就完成了。不与资源关联的规划很可能是空洞而脱离实际的,匡算资源需求和规划资源获取路径是大学战略规划不可缺少的任务。只有将未来发展蓝图与资源获取挂钩,战略规划的实施才有可靠的保障。资源匹配理论特别重视新资源的争取和新资源渠道的开拓,因为新资源是大学发展“做加法”的基础。有了充分的新资源,更有利于开展新项目,开辟新发展领域,增强大学办学的适应性,从而实现战略规划的根本要求。
(三)人力增值理论
人是大学事业发展之本,干部、教师、学生和工勤人员等既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目的所在,又是大学发展所依靠的有生力量。大学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既包括学生的成人成才,又包括干部、教师和工勤人员的能力提升、工作质量改进和校园生活体验的改善。人力增值理论要求在编制大学战略规划的时候,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发展置于核心位置,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根本,以提升教职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体验为基础,构建发展蓝图及其实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以促进大学发展核心目标的达成。人的发展与其他要素发展的关系是大学办学的基本关系,其他要素的发展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并行关系,更不能倒置。只有处理好这对基本关系,大学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以高等教育组织屹立于世。在编制战略规划的各个环节,都应以协调好这对关系为主线,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规划任务。
编制大学战略规划不是做学术研究、写理论文章,而是对大学办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设想。它不仅要涵盖大学办学的各方面要素,而且还受到来自各方面要求和压力的影响,因此,在处理大学发展的基本关系问题上很容易发生偏差。事实上,很多大学战略规划往往只是在有关教学的部分涉及人的发展,在其他部分要么不关注人的发展,要么把人的发展作为工具性任务或手段来对待,比如,考虑干部和教师发展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达到提高办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产出的目的。毫无疑问,这样考虑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只是考虑这一点,则是远远不够的。干部、教师和工勤人员自身的发展也是目的,只有他们发展得好,在大学行政、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有优良的生活体验,实现他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大学才是和谐的,才能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因此,编制大学战略规划应当将促进人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以促进全校学生、干部、教师和工勤人员等各类人员的发展,使他们的人力资本持续增值。
(四)组织再造理论
大学是一种社会实体机构,其功能主要通过学校组织和机制的运行实现。组织和机制对大学功能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也就是说,大学内部的机构如何设立、职责权力如何分配、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等组织问题与大学的功能休戚相关。因此,组织再造理论认为,在编制大学战略规划的时候,不能不重视组织优化问题,要通过组织调整、改革或重组等方法,优化学校工作布局,提高资源分配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减少各种人为的能耗或浪费,降低协调或运作成本,聚焦学校发展重点,以达到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使学校能够轻装发展,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组织再造是大学战略规划的重点之一,几乎所有战略规划都有与发展目标相配套的组织再造设计。大学内部组织机构层次类型多样、数量庞大、人员构成复杂,不同机构的价值取向差别很大,很多机构还有多种价值取向。大学要谋求新的更大更好更快发展,必须进行组织再造,解决组织机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松绑,建立一套更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更高效的运行机制。
组织问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国大学往往由于在创业阶段缺少愿景设计,既不是一次规划一次建设成型,也不是一次规划分步建设,而是通过因陋就简、不断增补的方式发展而成,其结果是不但校园建设缺少整体规划,而且学科专业也像摊大饼一样,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导致结构无序,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相关组织机构建设缺少有机融合、相互协调的整体性,存在多、杂、乱的现象。加上很多机构不完全是大学功能发挥所必需,而是为了适应政府管理的要求而组建的,所以,我国大学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既多且严重,学校要谋求新的发展必须在组织上采取有力措施。这也是在我国大学战略规划编制中要高度重视组织再造的原因。组织再造不是全盘推倒重来,而是根据战略规划目标和发展要求,对影响大学功能发挥和新发展的主要问题采取适切措施,以达到完善组织体系,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的目的。组织再造可以是学校、院系和基层组织机构的重建或调整,也可以是对部分组织机构进行合并或拆解,还可以是在一个或若干个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新的组织机构,甚至可以是两所或多所大学合并重组。总之,组织再造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当根据大学发展需要采取适当的行动。
(五)文化创新理论
大学有两种文化:一种是学科文化,另一种是组织文化。学科文化往往包含在大学功能和功能实现中,是大学发展目标内涵之所在;与学科文化不同,组织文化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逐步生成和沉淀下来的,是大学办学的精神和传统,具体表现为师生员工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习惯、人际关系、工作氛围以及附着于建筑等物质环境条件上的精神追求等。组织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温床,对大学现实和长远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大学战略规划不能不重视文化创新,这里所指的文化是指大学组织文化。文化创新理论认为,在编制大学战略规划的时候,应当把组织文化创新作为转变办学模式,营造新的办学氛围,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师生员工活力,提升学校向心力,实现发展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具体而言,就是要将文化创新融入战略规划的各个方面,用新的大学理念和精神指导大学发展。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将与大学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文化基因植入办学行为中去,使其成为师生员工新习惯的种子,经过一段时期的发育、成长和沉淀,转化为学校新的文化,以取代或弥补学校旧文化。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个命题同样适合于大学。如果组织文化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的逻辑,且传统深厚,大学必然得到良性发展,且办学水平较高;反之,则办学水平平庸,甚至低下。我国大学普遍办学历史不长,绝大多数学校建校时间较短;大学受各种社会组织价值支配,政治价值、行政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和知识价值交织,对学校办学行为影响广泛而深刻,且在多重价值博弈中,道德价值和知识价值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文化与发展要求之间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在大学战略规划编制中,必须充分认识优化大学文化对改善学校办学,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国大学正处于提升办学品位,追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发展目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建设新型学校组织文化,为大学发展营造适宜的文化环境。
上述五种理论是大学战略规划编制中比较常用的理论,也是指导大学战略规划编制的基本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规划任务和重点选取一种或多种理论用于指导大学战略规划编制工作。一般来讲,对于综合性的事业发展顶层设计来讲,应当选取多种理论用于总体框架和部分重点任务设计;而对于一些专项规划而言,则可以选取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设计工作。
四、大学战略规划的方法
编制大学战略规划是一项专业工作。高质量的战略规划不仅取决于规划团队的构成和努力程度,而且取决于规划人员是否掌握专业的规划方法。有的大学战略规划就是少数规划人员在宾馆连续封闭工作完成的,而且规划质量还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诚然,编制战略规划需要规划人员集中精力将各种规划思路和设想体现到文字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规划可以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拿出一个规划文本就完成任务了。抛开规划的领导、组织和必要的程序性工作不谈,仅就规划方法而言,要编制一份高质量的战略规划,以下方法是不能不引起重视的。
(一)系统规划法
系统规划法是一种对大学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设计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法,而是大学谋划战略规划的方法论,是大学安排编制战略规划总体框架布局的方法。它要求大学编制战略规划不能只重视整体事业发展顶层设计,还应有相关的配套规划,以完成一整套战略规划任务。一般来讲,大学战略规划主要由三类构成,包括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或部门工作规划以及院系发展规划。这套战略规划通常是在五年一轮的规划期要做的。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是将大学办学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规划范畴,对学校发展进行全面设计,着重要处理好大学与社会、大学与世界、历史与现实、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全局与局部、功能发展和突破与支持和保障条件改善、规划实施与评价等之间的关系,在常规办学与战略发展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在保证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实现学校发展的战略突破。专项规划或部门工作规划相对比较单纯,主要是根据大学整体事业发展规划,针对学校发展的重点任务或校级各部门单位对自身所负责的专门工作进行的设计,其基本要求是:聚焦有关重点任务或专门工作,以实现学校新的发展为指引,谋求重点任务完成或专门工作的突破性进展。专项规划或部门工作规划常常是学校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化,是事业规划的落实计划。它更注重可操作性,是学校实现重点发展目标的基础。院系发展规划是以大学基层学术机构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学术发展设计,重点是围绕院系办学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发展开展规划。所以,院系发展规划所涉及的面比较窄,规划任务相对比较单纯,规划的复杂程度小于学校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院系发展规划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实际上,由于院系发展规划主要是针对具体学科专业的,所以,需要规划人员对学科专业及其办学要求有广泛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我国大学通常比较重视整体事业发展规划,对另外两类规划重视不够,这客观上也影响了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降低了规划的有效性。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采用系统规划法,从三个维度对大学发展展开设计,将大学发展的各层面各方面都纳入战略规划中去,编制一整套学校战略规划,以达到全校一盘棋的目的。
(二)全员参与法
全员参与法是一种在编制大学战略规划时常用的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大学在编制战略规划时,将全校师生员工作为主体,创造各种条件,采取各种方式,使师生员工能够参与到规划中来,他们或参与发展形势讨论,或研究学校发展经验教训,或参与学校愿景设计,或讨论规划的实施要求,或针对学校具体工作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愿。总之,学校各方面人员都要参与到规划的编制中来,包括参与规划全过程各环节,使战略规划编制成为一个集思广益、建立共识的过程。全员参与的要求包括:第一,规划思想能够反映全校师生员工对大学发展的期待。大学发展不是几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更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事情。在大学规划编制中,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的思想、期望、意愿、想法、认识、意见等都应受到重视。要在规划中吸收他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他们的呼声,重视他们的关切。第二,要让全校师生员工参与规划全过程。规划的过程包括规划背景研究、规划思想形成、规划框架建构、规划蓝图描绘、目标任务设计、发展措施谋划、规划文本草拟、规划文本修改完善、规划审议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过程成为全员研究学校发展的过程。第三,要让全校师生员工在规划过程中对学校发展形成共识。参与本身不是目的,参与的目的在于使全校师生员工通过主动参与,对学校发展进行充分的讨论,形成共同的认识,从而达到规划完成之时就是共识形成之时的效果。尽管全员参与对战略规划编制有重要意义,但它丝毫不否认规划专业人员的作用。全员参与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众志、成共识,使战略规划在大学拥有最广泛的心理基础,为战略规划的实施准备适宜的心理环境,并在一般意义上使学校发展不因领导人事变更而改变方向,从而保证战略规划思想持续对学校发展发挥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员参与也只是一种手段,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规划工作体现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心声。因此,在大学战略规划编制中,要将全员参与和专业人员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较好地完成大学战略规划编制任务。
(三)全要素规划法
全要素规划法是一种研究大学发展状况、设计发展蓝图的方法。它是指在大学战略规划编制过程中,以大学发展和影响发展的所有关键要素及其关系为主线,对学校发展展开全面研究,评估发展状况,认识发展形势,设计发展蓝图,谋划发展方略的方法。战略规划实质上是对大学发展关键要素的规划,如果能将全部关键要素找出来,对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展开深入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其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和设计,就会比较高质量地完成规划任务。有经验的规划人员和专业人员对大学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比较熟悉,能够发现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及其状况,规划编制工作会比较顺利。全要素规划的要求主要有:第一,梳理大学发展和影响发展的全部关键要素。在大学发展中,不论是发展要素还是影响要素都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程度也各异。如果不能对各要素的重要程度有准确清晰的认识,就难以抓住大学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就不可能进行适当的规划。关键要素要找准找全,就要求规划人员具有高等教育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的修养,这是全要素规划的基本保证。第二,建构大学发展要素与相关影响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大学发展是目的,相关影响要素是手段,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因果关系。在战略规划中,将两方面的关键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根据大学发展形势和要求建构未来发展的理论模型,将复杂的大学发展问题简单化,使未来发展能够概念化地呈现出来,这是战略规划编制的核心环节。第三,推演大学发展的各种可能性,选择比较适合的发展路径。任何大学发展都不会只有一种可能,战略规划就是要为大学找到更适合的发展道路。规划人员应对理论模型的相关要素进行控制,推导各种可能的发展状况,然后,对推演结果进行全面评估,找到更适合大学的发展路径。这样看来,全要素规划法实际上是一种对全部关键要素进行规划的方法。
(四)战略研究法
战略研究法是编制大学战略规划必不可少的方法。不运用战略研究法编制的规划注定是不成功的规划,不足以指导大学发展。无数经验和事实证明,无战略不规划。战略是大学规划的灵魂,规划的所有设计都应是基于战略和战略架构做出的,无战略的规划是格局不高的,是缺乏前瞻性的,是没有抓住大学发展关键问题的,显然,这样的规划不可能是高质量的。战略研究法是指在战略规划编制中,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紧紧围绕大学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问题展开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战略研究法也可称为研究战略法,即研究大学发展战略的方法。一般来讲,战略是大学发展中比较宏观和抽象的问题,战略研究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开展战略研究的关键是规划人员要具有战略思维,能够从战略层面思考和谋划大学发展。战略思维具有整体性、预见性、聚焦性和创造性,它能有效地协调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过去发展与未来发展、重点发展与一般发展、常规发展与非常规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大学能够在现实发展基础上谋求跨越式发展,使发展水平跃升到一个新层次。但实际上,大学规划部门的很多工作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出身,缺少相关的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修养,只是对学校的发展状况比较了解。因此,加强规划人员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战略思维能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规划人员团队,是保证大学战略规划质量的根本要求。
大学战略规划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所述只是几种基本的方法。运用理性而科学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规划编制的水平,提高战略规划的质量,更好地发挥战略规划对大学发展的指导作用。但方法毕竟只是工作层面的因素,而战略规划及其作用与大学领导与管理体制、大学领导的治校风格、学校办学传统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做好战略规划,更好地发挥战略规划对促进大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既要重视运用理性而科学的方法,又要从大学内外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创造有利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有利环境,使战略规划成为指引大学前行的灯塔。
作者: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
原文刊载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22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