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应用型高校是一个层次、类别、水平多样的高等教育机构群体。很多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既定目标在于应用型高校。历史地看,这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再到普及化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它存在的逻辑和办学组织机制有其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实用、实际和实践上,其办学体系一般包括应用性学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导向的功能平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等五个方面,但不同的时空环境对应用型高校办学的需要是不同的,由此也塑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品性。应用型高校建设不能一刀切,应当一校一案,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建设;路径
建设应用型高校是中央和很多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既定目标,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在相关政策中将所属高校发展目标设定为“应用基础型”“应用开发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等。为此,很多高校将自身发展目标锁定在应用型上。但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对于应用型高校究竟是一种高校类型,还是一种办学模式,甚或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一种形态,却少有清晰的思考。毫无疑问,20世纪以来,注重应用,加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厘清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来龙去脉,明确其办学理念与建设路径,对促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高校的产生与发展
高校为了培养人而存在。世界上原本没有应用型高校,最初的高校都是综合型大学,以传授普通知识为目的,以培养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为宗旨。这正是19世纪英国红衣大主教约翰·纽曼(JohnHenryNewman)的大学理想之所在。有人把18世纪后期法国出现的大学校(Grandeécole)看作应用型高校的肇始,果如是,应用型高校发展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应该说,应用型高校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科学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催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但它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很多国家都经历了一个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的过程。要理解应用型高校,有两个要点不能忽视:一是以开办应用性学科专业为主;二是知识活动或知识生产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应用和服务。所以,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后,在世界各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型高校都是主体部分。
(一)欧美国家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应用型高校最初主要是为工农业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在中外历史上,直到19世纪中后期以前,工农业生产的从业者还不需要多少文化,不需要接受多少教育,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主要使命在于文化传承。因此,应用型高校也就没有产生的社会土壤。在欧美国家,应用型高校的产生主要有两大诱因:一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生产,它催生了社会的产业大军,工厂企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工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的操作技术;二是农业生产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农业产业的从业者也需要掌握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型高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早期的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并没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18世纪中期欧洲工业革命爆发后,工农业生产并没有对高等教育提出太多新的需要,零星的需求催生了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办。如普鲁士王国1770年在柏林创立了皇家采矿学院(RoyalMiningAcademy),1799年创办了皇家建筑学院(RoyalBuildingAcademy),1821年又建立了皇家商学院(RoyalTradeAcademy),后来三校合并成立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KoeniglicheTechnischeHochschulezuBerlin),即今日之柏林工业大学的前身。这应是德国最早的应用型高校。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机器大生产对技术人员、产业发展对专业人员的需要得到了很大的激发,发展新型高等教育成为社会一时之需,但新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顺利。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创办就是新旧两种势力博弈的结果,新势力属意创办一所适应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不同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新大学,但旧势力更希望延续古典大学的精神和模式。两大势力博弈延缓了伦敦大学的创办,但没有使伦敦大学走上古典大学的老路。这所新型高校首次开办了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化学、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以及土木工程学教育,这些都超出了古典大学教育的范畴,使高等教育打上了现代和应用的标记。
应用型高校的第一次大规模发展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赠地学院的创办是新型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1862年,为支持各州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美国国会颁布《莫雷尔法案》,拨给各州联邦土地用于举办、资助开办有关农业和机械技术方面的教育,培养农业和农业机械方面所急需的人才。到19世纪末,赠地学院发展到69所。政府大规模地资助高等教育发展在当时世所罕见,它使得美国现代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开始形成。与美国此前所创办的其他高校相比,赠地学院是一种新型高校,从办学理念到办学模式表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般而言,在国际上,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后半期。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发展应用型高校有两个基本动力:一是被二战破坏的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和经济的恢复建设,各种经济和民生设施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各类建设人才;二是二战结束以后,军事技术的民用化孵化了众多新兴产业,社会生产能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应用型人才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这就为应用型高校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奠定了最牢固的社会基础。所以,20世纪中期以后,大批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创办起来了,尤其是理工类、科技类高校和职业类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建立,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发生了重要改变。总体表现是应用型高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层次、水平、类型的应用型高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如此,传统大学也毫无例外地加强了应用性办学导向,增设了应用性学科专业,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整体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滥觞一脉相承。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兴起于清朝末年,在京师大学堂等综合型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同时,应用型高校也建立起来了,以满足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如中国矿业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应用型高校先后得到开办。但总体上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应用型高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数量少,作用有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中,新建了一大批直接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专门学院,而且全国高校普遍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专业教育模式,专门学院+专业教育模式构成了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专业教育模式+行业部门办学体制塑造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价值导向,即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应用型高校建设缓解了当时国家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历史地看,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并不顺利。在政治运动频繁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冲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高等教育秩序逐步得到恢复,高校专业教育模式得以延续,但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除了人才培养,还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经济体制和企业生产要求与以往有了不同,高校与企业的关系已经不是深度融入的关系。高校开展学科建设的目的往往主要在于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办学与企业的联系逐渐淡化。世纪之交的行业部门办学体制改革更使企业与高校之间原有的联系从体制上断裂了,脱钩后的校企之间变成了协约关系,市场成为双方联系的纽带。应用型高校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道路,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受众群体越来越多样化;新建高校越来越多,既有本科高校又有高职院校。不论是较早创办的还是新建的,各类高校都表现出应用性是短板的问题。21世纪初期开始,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打造应用性办学特色,追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应用型本科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新尝试。当然,这里所说的应用型高校与前述应用型高校已有所不同。近年来,建设应用型高校更成为中央政府的政策主题,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要求。各地将应用型高校建设纳入政府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制定了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计划,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建设要求。如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发布《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分两批公布入选支持单位名单,共36所高校获得山东省财政支持建设资金。政府强力介入,为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部动力。
(三)应用型高校的特点
历史地看,应用型高校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而建立的一类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行业部门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应用型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类型和层次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往往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力军。由于应用型高校是为了满足社会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它存在的逻辑和办学组织机制具有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三“实”上。
1.办学目的的实用性。不论中外,最初创建应用型高校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弥补传统(古典)大学的不足,为社会产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人才培养而言,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尤其是20世纪以来,传统大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社会产业部门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导致两类大学原有的鸿沟越来越小,共性不断增强。即便如此,应用型高校办学目的的实用性仍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主要特点之一。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以实用为准则。实用目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二是满足社会实际生产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实用目的的发扬光大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功能,渲染了学校文化新内涵,尤其是令人才培养的德化教育打上了职业和应用的烙印。
2.办学面向的实际性。应用型高校直接面向社会现实需求办学,为各行各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提供能解决装备和技术工艺问题的科研服务。凡是校名中有行业部门字样的高校一般都可以认定为应用型高校,如校名中有石油、化工、航空、交通、建筑、农业、医药等名称的,可以归入应用型高校之列;一些在校名中没有行业部门标志,但具有通用的生产和技术应用导向,如含有工业、科技、理工、工程、技术、职业等字样的,也可以归入应用型高校。还有些高校虽然校名中没有标志其应用型导向的文字,但在其办学宗旨和发展愿景中包含了面向行业部门实际办学,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可以归入应用型高校。这些高校办学的针对性强,实际效果往往也比较明显。
3.办学过程的实践性。应用型高校对实践性的要求更高,在办学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实践导向的办学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技术研发和工艺更新改造,以达到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各行各业需要的实用性办学目的。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实习和工程训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完善毕业设计环节。此外,应用型高校还特别重视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采取各种途径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工艺升级改造,为事业单位提供思想和智力咨询服务,创建产业园或科技园,成为科技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发展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关系,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创新源泉。
应用型高校的“三实”特点体现在办学的各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型高校办学只能有“应用”,不能有其他办学内容和形式。在这一点上,有些高校在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探索中陷入了认识误区,包括:应用型高校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开展应用性科研,不能培养学术型人才,不能开展学术性研究;应用型高校只能开办应用性学科专业,不能开办基础学科专业;应用型高校只能服务行业或地方,不能服务更广泛的社会需求,不能以服务人类和普世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为目的,等等。如果不转变这些认识观念,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可能误导学校办学和发展方向,甚至制约学校发展后劲和潜力,影响学校向高水平发展。
二、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高校办学的精神皈依,是对办一所什么样的高校、为什么要办这样的高校以及如何办好这样的高校的基本主张和认识。更具体地讲,高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是办学的目的观、内容观和方法论的集合。办学理念的明确和坚守与高校领导关系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个人的观念和主张就应当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某些领导对高校办学理念的影响。事实上,领导的敏锐感知和远见卓识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和遵循有重要作用。
(一)应用型高校办学的目的观
目的观是办学理念的核心。为什么要办应用型高校?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每一所应用型高校的创办都有其直接的目的和动因。应用型高校是一个数量庞大、复杂多样的群体。就层次而言,包括了实施短期证书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高校;就类别而言,包括培养各类开发和制造工程师的高校,以及培养生产和设备操控、维修保养技术人员的高校。概而言之,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应用型高校主要有两大办学目的。
1.服务人的职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校直接针对现代职业开展专业或职业教育,为现代社会各类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生产专业化、提高生产水平的目的。采矿和矿冶、建筑工程、临床医疗、国防军事等产业和行业最早产生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所以,最早的应用型高校主要与这些产业和行业相关。后来机械、电器、电子等工程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型高校的类别不断增加,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种类越来越多;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科技化导致从业人员大规模增长,为满足这些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与之相关的应用型高校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的催化剂。在高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层次和类别越来越多样化,为适应社会职业对不同层次和类别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的层次和类别不断多样化,不仅体系越来越庞大,而且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复杂多样,既有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专业教育,又有学制较短的专科和高职教育。
职业是人谋生的路径,是人实现生命和生活意义的重要基础,职业发展对人的发展、人的生命和生活意义有重要影响。应用型高校怎么重视人的职业发展都不为过。但人的生命和生活意义不只在职业,职业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应用型高校不能忽视、更不能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职业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应用型高校应当牢固树立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办学理念,将职业发展置于突出地位,建立健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教学体系;与此同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人格养成和心智完善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将学生职业发展融入全面发展,从而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服务现实社会生产需要。高校与社会生产之间关系的建立和加深孵化了应用型高校。传统大学的“象牙塔”办学模式使其与社会生产格格不入。应用型高校将现实的社会生产需要与办学结合起来,确立了服务现实社会生产需要的办学目的观。应用型高校非但不菲薄现实社会生产需要,而且将其奉为办学的准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以现实社会生产需要为转移,拉近了高等教育与现实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变得更亲近普通民众。
为服务现实社会生产需要,应用型高校不仅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成为促进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在科技进步及其应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为现代科技所改造,到今天几乎所有行业都离不开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办学离不开应用性知识,所以,它非常重视设置和发展应用性学科专业,建立应用性学科专业发展平台,为传承和创新应用性知识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它并不排斥基础学科专业,相反还会根据所开办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选择开办和发展必要的基础学科专业,以便更有效地实现其应用性功能。
(二)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内容观
办一所什么样的应用型高校,即在具体时空背景下如何将应用型高校办学目的观付诸实际?应用型高校的根本之处在于其办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特色化的内容使其能达成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办学目的。所以,关于应用型高校办学内容的认识是其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内容有共性,这是他们作为同类事物存在的根源。与此同时,每一所应用型高校又有自身个性化的办学内容,这是其得以独立存在的理由。这就是说,应用型高校不是用模具翻制出来的一个刻板类型,而是在具体时空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富有自身生命活力的有机社会组织。
1.群性的内容。应用型高校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即群性,具体体现在办学基本要素的构成及办学要求上。根据系统论原理,结构决定功能,学校有什么样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它就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达成什么样的办学目的。应用型高校要实现办学的两大目的,其办学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应用性学科专业。应用性学科专业是应用型高校发挥实用功能的基础。应用型高校开办的应用性学科专业数量多,办学规模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主要在这些学科专业实现,学校的社会影响也主要产生于这些学科专业。这是学校办学的主体部分。具体开办哪些应用性学科专业,建立什么样的学科专业结构,取决于学校实际的办学功能定位。②“双师型”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建设一支懂应用、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他们与理论性师资一道,共同履行实用性办学功能。应用性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又是难点之所在。③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高校办学需要建立包括以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标准和相关教育教学组织方式等构成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内核之所在,是他们区别于其他高校最重要的特征。④应用导向的功能平台。应用型高校要实现其办学功能,除人才培养模式外,还需要有知识或技术应用的实验室、研究所(院、中心、基地)、学科创新中心等教学和科技研发平台的支持。这是应用型高校办学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⑤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借助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和工作条件,为学生提供的现场实习训练机会,为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创造的优良条件。这是应用型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所需要的充分条件。上述五个方面所构成的办学体系承载了应用型高校的功能。
2.个性的内容。高校的个性是其专属性,是其在群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其他同类高校的特性。这种专属性是高校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所形成的办学风格和精神气质,以及它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每一所应用型高校都有其个性,它的形成不仅与学校所处的时空环境有直接关系,而且与自身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时空环境对应用型高校个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特定的功能需求上,不同的时空环境塑造了学校的品性。应用型高校办学的个性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地方性。地处中心城市的应用型高校往往主要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地处城乡接合部或以农村农业为主的地区,应用型高校办学所面对的主要是初级工业化和与文教、医疗卫生等有关的基本需要。这就是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即地方现实的社会生产需要框定学校社会功能的内涵,决定开办哪些学科专业、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开展哪些科研,以及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如果将地方性与地方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关联,具体体现在开办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关的学科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潜力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服务地方的教学科研平台和组织体系,以达到为地方服务的办学目的,那么,地方性就是一所应用型高校的个性。②拓展性。应用型高校的个性是不断发展的,在学校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包括创业期、中兴期和成熟期,个性都会不断充实内涵,且在与现实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升华自身的办学内涵和品质,从而使自身发展水平和层次从较低阶段跃升到较高阶段,实现发展的蜕变。有的应用型高校在创办初期主要开展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后来发展到开展学士学位教育,甚至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校名也往往由学院更名为大学,以彰显办学的层次和水平得到了提高。③辐射性。高校的功能具有辐射性,辐射范围越广,辐射作用越显著,社会影响力越大。高校实际的功能辐射可以反映其个性。在计划调配体制下,高校的功能辐射范围只能遵从政府计划,但在市场体制下,学校功能辐射范围并不完全受政府计划或指令支配。应用型高校的社会功能不应局限于本地,可以辐射到周边,还可以辐射到更远的地方。这不仅有助于应用型高校扩大影响力,更有助于它从广泛的功能辐射范围获得发展动力,加强自身办学条件建设,增强办学实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方法观
如何办好应用型高校,既是办学策略问题,又是办学理念问题。这里所说的理念指的是办学的方法论,即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总体思路和体制框架设计理念。应用型高校办学不只是学校自己的事,还与社会产业行业和政府政策等有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方法观主要有自主观和协同观,前者立足于对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办学的社会环境支持要求。
1.自主观。自主还是依赖,或者兼而有之,是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必答题。不论是自力更生办学,还是等靠要办学,或是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都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观要求学校办学具有自主性,学校应当利用法律所赋予的主体地位,树立自主办学观念,坚守自主办学的价值信念,发展自主办学文化,以此为基础,建立自主办学运行机制,并根据自身发展愿景,规划发展方略,推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与建设。能否自主办学是应用型高校能否实现高水平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应用型高校要落实办学目的观,需要有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协商的充分权利,只有具备主体地位,坚持自主办学,才能发展有效的社会合作办学关系,才能根据现实社会生产需要,制定自身发展蓝图和建设路线图。
2.协同观。应用型高校办学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深度参与。应用型高校应当牢固地树立协同办学观,根据自身学科和专业办学需要,以产教融合为导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措施,不断深化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办学关系,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牢牢地绑定在合作协同办学机制上,以达到更好地服务学生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生产现实需要的办学目的。
综上,应用型高校是以实用价值为取向,以服务学生职业发展和社会现实需要为主要办学目的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以技术应用为核心、实用功能为主导的办学层次与类型的统一体。这里的技术既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和装备技术等硬技术,又包括各种规范、要求和以硬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程序、规程等软技术,具体讲就是既包括应用性理工科知识,又包括应用性人文社科知识。所以,应用型高校可以开办的学科专业门类和种类多样,包括了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型高校只能开办应用性学科专业,它通常也开办很多基础学科专业。开办基础学科专业的目的主要有二:其一,为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打牢理论功底,为培养德行兼备、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为应用性研究提供学理支持;其二,丰富办学内涵,培养基础学科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础学科专业发展服务。
三、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路径
应用型高校建设主要有两类:一类属于从无到有的建设;一类是为了增强应用性,建设高水平而转型发展。但无论何种类型,都是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为目标,都应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路径。
(一)解决办学理念问题
理念问题是办学的宗旨问题、方向问题和准则问题。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式化的理念。办学的具体时空背景不同,理念亦各有不同。甚至在应用型高校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理念也会有所不同。
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是对其价值和使命的精准阐发,是对其未来发展定位和愿景的高度凝练,更是对办学行为的明确要求。不论是新建还是转型发展,应用型高校都应根据自身具体的办学时空背景和未来发展愿景,提出适合自身办学需要的理念,并以此指导自身发展。应当将群性的目的观、内容观和方法观与学校具体时空背景和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生成个性化的办学思想。这样的理念才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能凝聚师生员工的共识,并为其所遵循和践行,成为学校发展强有力的指导思想。
(二)解决办学模式问题
办学模式是高校发挥主要功能的基本路径。办学模式有两类:一是实际模式,即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办学路径,从实际办学模式可以看出学校的办学格局,还可以区分学校类型和层次水平;二是理论模式,即高校为达成自身办学功能而设计的办学路径,是对学校各种办学要素和相关工作之间关系的预设。它更多地表现为学校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希望采取的相应路径。因为理论模式是设计出来的,还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它与实际办学之间是有距离的。两种模式都是有意义的,前者可以用于省思和评判学校办学是否走在适切的轨道上,是否需要调整建设策略;后者则可以作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问题解决方案,为建设工作提供遵循。
解决办学模式问题,不同学校的建设要求是不同的。对于新建高校和转型发展高校,应当在理论模式设计上下功夫,以实现实用目的为导向,根据自身办学的时空背景和发展愿景要求,合理建构各种办学要素和相关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内涵丰富、适应性强、内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对于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上已经取得一定经验的学校而言,应在实际模式的反思与重构上下功夫,在总结和归纳实际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愿景,全面评估实际办学模式与实用目的之间的吻合度,深入剖析办学模式的利弊得失,重构理论模式,明确建设工作的新方向、新要求和新策略,促进建设工作回归适切的轨道,减少不必要的摸索和资源消耗,加快建设进程,早日建成应用型高校。
(三)解决运行机制问题
高校运行机制是支持办学功能实现的工作体系,包括领导管理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源筹措机制和支持保障机制等。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对于办学功能的实现有重要影响。应用型高校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办学必须与社会各行各业之间建立内在的有机联系,形成内外结合办学的血肉关系。
应用型高校建设应重视运行机制问题。我国高校与社会各行业之间长期存在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即便是行业性高校,虽然兴起于行业、成长于行业、服务于行业、建功于行业,与行业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办学关系,同时又在办学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了一种与行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文化关系,但在国家行业办学体制改革后,他们也从与行业企业的有机联系中撤退出来。尽管近年来很多高校积极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囿于与行业企业组织性质的差别,步履艰难,成效并不明显。
应用型高校运行机制的特殊要求是由其实用功能所决定的。就其内部运行机制而言,应当重视建立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二级院系应当拥有充分的自主办学权利,应使各二级院系办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能够敏锐及时地捕捉社会职业需求信息和相关行业事业单位办学需要,并能根据社会需要变化,调整和改善办学工作,成为能办学、会办学、办好学的二级单位。就其外部运行机制而言,应当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功能范畴,加强与社会有关行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之间的协同合作,积极建构学校、社会和政府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机制,打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使社会需求能够通过社会和政府合作运行机制通达学校,社会和政府相关资源能够为学校所利用,建立一种网络化的外部运行机制,保证外部环境有利于学校办学与发展。
(四)解决办学条件问题
办学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除了校园、建筑、仪器设备等相关条件外,还需要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充分的办学经费。不可否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进程中,高校办学条件总体上得到了显著改善,新校区建设和实验设施条件建设大幅提升了办学物质条件的现代化水平。但应当看到,办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于很多高校办学条件欠账太多,基础较差,投入严重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办学的需要,专任教师缺乏企事业单位实践经历和经验,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科研难以解决企事业单位生产和工作中的现实问题,科研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等等。
解决办学条件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因办学规模较大带来的实习实践教学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台套件数不足,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尤其是与社会职业胜任力训练难以完全落到实处的问题。为适应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应用的要求,还应当加强虚拟实验和工程训练条件建设,培养大学生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应当采取有力举措解决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欠缺力问题。打通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立进得去、出得来的合作协同工作机制,一方面,符合教学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能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学校中青年教师能够进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锻炼。解决了两大条件问题,应用型高校建设才有比较充分的保证。
(五)解决办学环境问题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高校的办学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社会环境不但复杂程度远比自然环境更甚,一般来讲,影响也更大。总体上看,应用型高校实用功能的实现更需要环境及时而直接的承载,因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更紧密、更深入。
应用型高校建设既要重视办学的自然环境,又要重视办学的社会环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建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可持续发展办学生态。很多高校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一种“飘悬”的状态,并没有真正与环境融为一体。他们与环境之间缺少实质性的功能互动联系,非但不能形成环境友好型的“校—环”关系,而且还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久而久之,有的还可能把环境看作是自身办学的拖累,或者作为自身发展不利的“借口”。还有高校认为,自己不过是租借了地方一块土地作为校园办学而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不发挥什么实际作用。这是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大忌。建设应用型高校必须使办学落地,深深地扎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构筑有利于实用功能发挥的生态系统。
建设友好型办学环境,应当积极主动作为,根据学校运行和功能要求,从自然和社会两种环境的不同特点出发,采取不同的举措顺势而为,建构深度嵌入、实质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校环一体化办学体系。在自然环境方面,不仅应当建设人文与地理和谐共生、绿色优美的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应当结合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资源开发利用要求,发展相应的学科专业,使学校功能发挥自然地嵌入环境中去,达到扎根自身环境办学的效果;在社会环境方面,应当树立开放办学思想,积极研究所在地区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特点,将学科专业办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尤其是在社会企事业单位找到办学功能的承载点,建立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合作办学机制,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合作办学中形成优势特色,从而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关键力量。与此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当地社会文化特色,又要发挥学校文化的辐射引领作用,为社会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服务,成为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策源地。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7年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7JJD88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