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别敦荣: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走进世界
发布时间: 2022-05-17

   世界一流大学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主观追求。说它是客观存在,是因为在世界上本来就存在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而且这些大学主要集中在美欧等一些国家;说它是主观追求,是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正在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并以各种专门计划来推动建设工作。有统计表明,全球已经或正在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共涉及2000多所大学或机构。这些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有很多,不同学校的发展模式也不相同。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持续一段时期,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全面推进。最近,笔者对部分国外学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同时反思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现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目标定位、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等若干主要方面还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建设目标再定位

   毫无疑问,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定位在于“世界一流”。对于这一定位的内涵,政策文件的解释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主要在于我们自身,即中国立场。

在一些国际学者的主张中,世界一流大学既具有国家性,又具有世界性、国际性或全球性。这里列举三位学者的观点:大卫·沃森(David Watson)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前瞻性的世界观,也就是要与世界的发展保持同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全球竞争力,能够吸引优秀教授、学生、研究资金来提高研究生产力;第二是具有超越大学和国家的人文价值取向;第三是倾向于通过教学和研究活动实现自身发展,更关注对人类的普遍利益。沃森还引用了2004年英国政府部门发布的文件,提出世界级教育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了解世界级教育系统的标准,成为全球的合作伙伴。在他看来,“超越大学和国家的人文价值”“更关注人类的普遍利益”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可缺少的内涵。简·萨拉克(Jan Sadlak)等人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聚焦在国际化层面:在研究和教学方面享有国际声誉;在各领域拥有众多精英和世界领袖;不仅得到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认可,而且在高等教育界之外也得到认可;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部门;具有独特的声誉;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生产出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成果;吸引最有能力的学生并培养出最优秀的毕业生;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员工;从国际市场招聘员工和学生;吸引高比例的研究生以及海外学生;与全球活动保持密切的联系;拥有稳健的财务基础;获得大量捐赠资金和收入;拥有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例如,来自政府、私营公司部门的资金,研究收入,海外学生费用。此外,萨德拉克针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性特点,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并不完全来自本国,它们能够吸引全球范围内最有才华的人,这些人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和方法。从萨拉克等人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国际声誉”“国际市场”“全球活动”“全球范围”在世界一流大学办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国际”和“全球”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维度。

  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有利于创造和传播一系列学科和领域的知识,提供各级精英教育,服务国家需要,促进国际公共利益。阿特巴赫将“国家需要”与“国际公共利益”并列,看作世界一流大学两大办学目的指向。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在服务国家需要的同时,还要增进国际公共利益。

  从三位国际学者的论述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要把国家和国际(世界、全球、人类)统一起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定位应兼顾国家和国际,要超越单纯的国家立场、国家意识,将世界一流大学置于国际、世界、全球和人类的视野之中加以谋划,使之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建设内容再突破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容有哪些,这既是国家政策应当界定的范畴,又是目标大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我国相关政策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显然,这些任务都是针对我国大学办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有着强烈的问题导向性。

  国际学者在述及世界一流大学的表现和功能的时候,对其办学各主要方面的认识视野更宽更广。韩国学者申正哲(Jung Cheol Shin)和德国学者芭芭拉·M·凯姆(Barbara M. Kehm)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国家级大学、地方性大学的功能进行对比发现:在研究上,世界一流大学更重视长期和基础研究,而不是短期和应用研究。研究主题涵盖更广泛的全球性问题,例如,全球变暖、人类健康等问题。在教学上,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科学、商业、政治、非政府组织(NGO)、公共组织(如超国际组织)和政府领导层的全球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世界一流大学认为创造力比简单地传播既定知识更为关键。在社会服务上,世界一流大学通过解决全球性问题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其活动的主要目标不是为自己创造利益,而是为整个人类创造利益,其活动并非直接涉及社会问题,而是提供知识和教育,间接为社会做贡献。从两位学者的观点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内涵与国家级大学和地方性大学有很大不同,世界一流大学更加关注和重视“长期和基础研究”“全球性问题”“全球领导者”“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等。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只顾“外面的事”,不管“国内的事”,而是说世界一流大学肩负着与其他大学不同的使命,或者说它们应当做的事是其他大学难以承担的。

三、建设路径再设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很多,相关政策和研究都有很多要求和动议。一些国际学者对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里主要讨论几位学者的主张。达莎娜·V.班克(Darshna V. Banker)和卡尼卡·T.巴尔(Kanika T. Bhal)研究发现,国际声誉、国际影响力、国际学术研究等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特征,世界一流大学是学科覆盖面广、国际化程度高的综合性大学;除了研究成果数量外,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是学术研究的质量与意义;大多数都有医学院,在生物科学领域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多数规模都比较大,平均学生人数在20000~34000人之间,平均教职工人数在2400~3000人之间;多数的生师比都比较低,从6.0∶1到10.8∶1不等等。      莱昂·克莱莫尼尼(Leon Cremonini)等学者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是能够从国外高等教育系统吸引更多的教职员工、学生和研究资金;其次,促进大量私人资金进入高等教育系统中;第三,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改进与差异化运作,并通过降低辍学率等方式更有效地利用公共资源;第四,通过创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高等教育产品,吸引更多的学生;第五,提升声誉。从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涉及校内外诸多方面,既涉及学科数量与结构、国际化程度、学术研究、师生规模和生师比、创造高等教育新产品,还涉及外部资源争取和利用,包括国外资金和人力资源、社会私人资金和公共资源,等等。这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除了常规建设路径外,还应当重视国内外竞争,包括师生竞争、资源竞争等,尤其是全面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现自身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特殊价值。

  综上,从国际视角来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上以校内建设为主,以国内为主要活动范围,以服务国家为指针,国际化目标导向和主要建设措施服务于国内发展。毫无疑问,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殊群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增强办学实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殊性,这是一批居于全球大学金字塔顶端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们不仅属于国家,而且属于世界和人类。有鉴于此,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国内发展是基础,全球开拓是方向,要在国际和全球舞台上,为人类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发挥中国大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7年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7JJD88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方便阅读,全文注释已省略。该文将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最终版本以刊出为准。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联系电话:0536―8785100 Email: web@wfu.edu.cn